小曲固态PK大曲固态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汉时酒 于 2018-6-5 21:08 编辑前天收到东北一朋友韦志烽做的清香型固态小曲酒,昨晚和6个朋友一起品尝。作为对比,我拿出了去年9月做的清香型大曲酒,结果大家一致觉得小曲酒口感好,其中一个搞食品的朋友给了小曲酒绵甜净爽的评价,对我的大曲高粱评价是清香突出,杂味儿太大。专业的就是牛,这朋友搞过食品感官。我的酒蒸粮时,没控制好水分,稻壳用量是35%,有杂味儿正常。
今天和东北这个朋友聊了一下,0辅料!粮食含水率控制在45%以下,蒸酒时见气压气。糖化控制温度在30℃以下,发酵温度控制在最高37℃。清蒸两次清工艺。这个朋友2014年湖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家里祖传酿酒,祖父,父亲都在家酿酒。2016年回东北老家继承父业,对家里的小曲工艺进行改进。下图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包装。简约,大气。这瓶酒在他们县城卖100一瓶,供不应求。具体还有什么秘方,不好意思问,从他说这么多,就看出工艺和常见的有很大不同。打算搞点小曲试试。
milito22 发表于 2018-6-7 20:14
抛开工艺不说,可能每个酿酒的工艺和理解、掌握的熟练度都不同。水还是占很大因素的,不信?很多乡间里的井 ...
有点偷换概念了,茶叶水是直接饮用的,白酒是水参与发酵,然后又蒸馏的。水在白酒生产中的影响远没有在黄酒中的影响大就是这个道理。白酒生产用水只要符合饮用水标准就行。有的酒企吹嘘如何好水只是噱头而已。
黄酒里酿造水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酒之血。这也是我回老家酿酒的原因之一。老家泉水很多,城里少见。
酒之用水未见记载,茶之用水供参考。
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老秦的帖子专业又实用,没有深奥的理论,都是从实际出发,浅显易懂。 老秦接触的层次就是不一样! 本帖最后由 airdragon 于 2018-6-6 09:40 编辑
我也不喜欢用辅料,家里买的稻壳基本都不用,就是觉得这东西加了有糠味。所以蒸酒总是出酒不好。真心想请教不加辅料,如何能顺利蒸酒 这帖子实在。清做口感纯净单一,醅糟及加辅料口感复杂。含水量高出酒率高辣味重,含水量低出酒率低口感棉柔。 做酒都是这样的~精益求精~初学时出酒就好~然后出的多就好~然后要出好酒才好!
一开始做酒照葫芦画瓢~心急~20天左右就蒸馏~~后来发现酿造时间长酒好多了~~然后发现酒曲的多少又对酒体有影响~~再然后又发现控制好温度对酒味道有提升,再然后...........
家酿酒会越来越好:lol:lol:lol 今天和东北这个朋友聊了一下,0辅料!粮食含水率控制在45%以下,蒸酒时见气压气。糖化控制温度在30℃以下,发酵温度控制在最高37℃。清蒸两次清工艺。这个朋友2014年湖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家里祖传酿酒,祖父,父亲都在家酿酒。2016年回东北老家继承父业,对家里的小曲工艺进行改进。下图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包装。简约,大气。这瓶酒在他们县城卖100一瓶,供不应求。具体还有什么秘方,不好意思问,从他说这么多,就看出工艺和常见的有很大不同。打算搞点小曲试试。严重同意老秦的论述,照着做好了 我的一百斤糯高粱也是做的小曲五粮:lol固态发酵,已经两个月了,按计划到九月蒸馏, 你就直接问一问有没有加敌敌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