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从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无论做什么事儿,盲从都是大忌。比如传销,大都知道它是骗人的,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上当?归根到底还是盲从,缺乏判断力。再比如买设备时,销售人员能把他家的设备吹成一朵花,事实上也就那么回事儿。酿酒也是这么回事儿。先讲几个故事吧。我认识一个酿酒的,做了好多年,有一天听说某地某人做酒名气大,于是虚心去学习,回来后严格按那人的方法做,结果杯具了,出的酒还没按自己的方法好,于是和那人各种吵,最终还得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方法做。
做酒这几年,看了不少论文,不少帖子,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能照抄的地方。当然那些不可取的并不是错误的,只不过是不适合自酿而已。举几个例子,比如凉饭,糖化,糖化结束降温,都是要失水的,如果是高温糖化,失水更多,这一系列操作下来,50kg粮食失水6kg左右。有的论文说要补充水分,洒点水上去。我为了减少黄水量,从未采用。你能说补水不对吗?只不过是不适合我的工艺而已。再比如稻壳用量,有人蒸饭时就加5%-7%,你能说他做的不对吗?再有,截酒度数,设备不同,尾酒味道差别很大,截酒时要不断品尝,找到一个合适的截酒度数。
总之,不要盲从,多看,多想,少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取舍,才能酿出好酒。
本帖最后由 gdgkm 于 2020-5-31 11:27 编辑
说得有道理。还有,如果是自酿自喝,可以根据自己对酒的口感需求来定方法。比如我,每天中晚餐都要喝一点,不多,一天二三两而已,而且都会泡点药进去,除非应酬,一般不喝纯白酒。对酒的要求主要就是纯净,因为泡了药,即使是茅台,主要也就是药味了。所以我酿酒,一般就是接到综合度数52度截尾贮存。余下的尾酒加到下锅当锅底水复蒸。基于这种需求,我通常是采用半固态方法,糖化以后加水,也不讲究水的比例,水刚好没过酒醅就行。产酒比液态法少,但比固态法多。酒的品质也是比液态法好,比固态法差。粮食从五粮过渡到纯用高粱。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独立思考,辩证思考,不断探索! 对 非常赞成,归根结底酒具有地域性,同时酿酒过程是微生物及其酶的过程具有环境性,两者加在一起就具有不可复制性:lol 说的好,走适合自己的自酿之路。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酿出适合自己的佳酿。 gdgkm 发表于 2020-5-31 11:00
说得有道理。还有,如果是自酿自喝,可以根据自己对酒的口感需求来定方法。比如我,每天中晚餐都要喝一点, ...
我也是此方法,但后液态加水安比例来 gdgkm 发表于 2020-5-31 11:00
说得有道理。还有,如果是自酿自喝,可以根据自己对酒的口感需求来定方法。比如我,每天中晚餐都要喝一点, ...
你这个半固态做法,酒比较纯净,特别适合泡药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