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概解
杂醇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只是脑袋里映像着有个杂字,肯定是个坏东西!就是个大垃圾。在我看来,杂醇也是分类的,缺少了杂醇,那就不叫酒,也没有酒香味了。其实杂醇指的是乙醇以上的更多碳原子的纯,比如丙三醇,丁醇,戊醇,β-苯乙醇,等等,这之中很多是呈香味物质或者香味前体物质。比如丙三醇,白酒的挂杯和甜味,基本都是它造成的,再比如己酸乙酯,就是丁醇变成丁酸,再变成丁酸乙酯,再变成己酸乙酯的,再比如苯乙醇的后体物质等等。各种各样的花香果香,都是这些醇酸酯类复合而成的。你缺少了这些高级醇,和酯类,你的酒已经完全没有变香变好的基础了!那还能叫酒吗?可能只能算是一个很粗糙的酒精酒醅。
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酿酒人,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触类旁通,才能把白酒推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饮用健康酒,美酒,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厨炒菜一样,那你做出的酒,也就有了灵魂,它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配制工业化酒,三精一水酒!
以目前所见,酿酒的终级就是,让那些微小精灵,产生出我们想要的醇酯类,转化我们不想要的异味醇,有害健康的其他物质。做出自己的特色,即使是苦味醇,也有它的市场,就像是苦瓜一样,很多人爱!一样菜,在大厨手里可以有百种滋味。那你也就算一代大家,一代宗师了。
照本宣科,按部就班,那只能算是普工,中华酒类传承千年,很多工艺已经失传,好酒远不止你所想象!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家传黄酒,一滴在手,三小时香味不散,那种醉人的花香果香,是很多人所不能想象的。不管酿什么酒,蒸酒之前的酒醅,永远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石。而这所有都是通过微生物转化而成。要有醉人的美酒,需要系统而细心的专研与恒心耐心。
愿共勉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也不会把我的酒截到50度,我也会有意接到30度甚至更低,杂味没有增加倒是丰富了口感。 酿酒千年,建国以后为了评比方便,才分列出香型。所以不要纠结这些,都是人为设定的。 楼主说的有道理,但感觉有点缥缈,能给点更具体的操作指导么?:D 洋酒瓶为18年12月2号蒸出的酒,另一瓶为矿泉水,这就是我用以上观点所得的成就,与20年赖茅各有千秋,香味突出,辣不冲喉,润,余味悠长 刚蒸出锅为无色,一个半月微黄,到现在是上面的颜色 现任桃花岛主 发表于 2019-3-19 02:02
这。。。。。不可思议!做的酱香?带窖泥的?那也不可能这么快啊。。。怎么弄的?
这就是科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大家钻研的方向,没有窖泥。味道绝对超乎你想象,清香型又像浓香,我朋友给他几个邻居喝,说这个浓香,喝着好香好酒,但是入口非常香,又甜,余味很长。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汉时酒 于 2019-3-19 07:05 编辑
我做过大曲糯米黄酒,陈放一年后口感非常好,只是成本太高,糯米拌曲费劲儿的很。一斤酒原料成本25元,出酒率不到15%。一次搞100斤粮食都是极限。
没有窖泥的浓香大曲酒,酱香大曲酒,都可以称为兼香酒。我单位的一个食品检测中心拿我的酒按国标做过检测,理化检验偏向于清香酒,而品尝的话又具有浓香酒的口感。至于那些说没有窖泥,就做不出大曲酒的说法,太过于极端。酿酒无定法,提升品质无止境。 大量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前,必须标准化。生物技术还没有达到能量化美酒中这些微量微生物的程度之前,生物方法制备美酒,还只能局限在自酿阶段,没法标准化大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