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5-3-20 19:59:53

【酒文化】走近神秘的“鞠”——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屈原的《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形成了食菊的风俗。

   人类早期的科技创新与发明,如果不是出自本能或生存需求,所剩的社会诱因也许只有巫术文化的需要了。正像列维-布留尔说的那样,“原始思维在极大多数场合中不同于我们的思维”,“凡是在我们寻找第二性原因的地方,凡是在我们力图找到稳固的前行因素(前件)的地方,原始思维却专门注意神秘原因,它无处不感到神秘原因的作用”。即如足球运动,国际足联已认定起源于中国古老的“蹴鞠”,“蹴鞠”最初是做什么的呢?有殷商卜辞为证,它最初是源于一种初民求雨的巫术舞蹈“蹴鞠舞”。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前面的文章中要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对人类童年时期的创造发明,千万不能套用今人的思维框架,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对于植物酒曲的发现、“发明”的讨论也应本着这一基本原则。

   已故中国酒界泰斗周恒刚先生1964年搜集到四川邛崃的酒曲配方中,有一例中草药植物达72味,可以想象其中大部分应该是花卉植物。当然这些植物不可能都是能制曲的,然而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应属于酒曲植物。

   可以制曲的花卉植物有很多,最初被我们的祖先“筛选”出来做酒曲的一种或少量的几种花卉植物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属于菊科植物,而菊科花卉入酒正属苗楚特色文化。

   从理论上说,酒曲植物的发现和应用应当是先有了祭祀以花卉入酒的前提背景才有可能发展起来的。没有花卉入酒的巫术要求作为现实基础,凭空想起来去用别的什么东西来取代传统的“曲糵”,一方面有违祭祀的“严肃性”,同时也不合思维的“顺势”习惯。让我们来看看先秦祭祀花卉入酒都用了些什么植物。

   前面说到淳于髡的《王度記》:“天子以鬯,諸侯以熏,大夫以蘭、芝,士以蕭,庶人以艾。”“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酿成的,入酒的花卉是“郁金”。《周礼·春官·郁人》:“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贾公彦《疏》云:“郁为草若兰者,兰则兰芝,以其俱是香草,故比类言之。”“熏”是什么呢?“熏”通“薰”,《说文》:“薰草,蕙草也。”蘭、芝应该很清楚都属“兰”,只是与今之兰花不同,古代的“兰”是指“蕙兰”,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蕙”也是泽兰的一种),属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至于萧、艾,毫无疑义的属于菊科植物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先秦祭祀入酒的花卉中,即便把“若兰”的“郁金”排除在外,6种植物中至少有5种可以确定是用了“菊科植物”。虽然那时以这些菊科植物入酒只是为了“增香”,不是作为“曲糵”的替代物当酒曲植物来用的,然而这对后来发现和“发明”利用这类植物来制曲,进而进一步发现并利用更为有效的酒曲植物来诱导谷物发酵,无疑是提供了物质和工艺的前提与基础的。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06:05

“天火”与艾草——再寻最古老的酒曲植物(2)

    2004年三门峡市虢国文化艺术研究所利用仿制西周青铜阳燧成功取到天火,这是当时所长张建成手持阳燧利用太阳光将火把点燃。阳燧是中华先民向日取火的工具,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实物可以上推到3000年前的西周。阳燧正面内凹,状似现在的卫星天线,可以将太阳射来的光线反射聚成一个焦点,焦点是阳燧取火的光线集中处,古人把艾绒之类的易燃火媒放于焦点处,在阳光足够的情况下就可以生出火来。
    艾有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等好多个别名,“冰台”应该是非常古老的一个。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都说:“艾,冰台。”那么这个“冰台”名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是太阳崇拜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艾草别名“冰台”的发生正是与火崇拜直接相关的。

    人类最初仅仅是天火的看管者。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把传递火把、点燃圣火作为最重要的开幕仪式,正是远古人类保管、传递从大自然得到的火种庄严神圣仪式的现代重演。自从学会钻木取火后,人类才真正的掌握和控制了火。恩格斯曾把摩擦生火赞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甚至可以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


    钻木取火,是利用木棒和木块在木槽中急剧摩擦生热而取火。


    金属铜的发现和利用,使我们的祖先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聚焦镜——阳燧(或称夫燧、金燧)。《周礼》上记载了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的内容。夫燧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相当于一个凹镜,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的易燃火媒,遇光即能燃火。晋人崔豹《古今注·杂注》说的更清楚:“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现,向日则生火,以艾炷之则得火。”另外,《考工记》也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至少在4000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利用光学原理来取火,在中华上古还有用冰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手下的术士编了一部《淮南万毕术》,书中说:“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是利用冰作的凸透镜聚太阳光线来引火。因为同样可以取火,所以古人比照阳燧、夫燧、金燧,把这种用冰做的装置称为“冰燧”。那么,这种用冰制成的透镜究竟能否用于取火呢?清末郑复光曾经就此做过模拟实验。他用一个壶底稍微凹陷的锡壶,壶中装满热水,在开凿出的冰块上旋熨,得到晶莹透亮的冰透镜,然后用其向日取火,获得成功,说明《淮南万毕术》说的不是虚言。因为烧制玻璃最早的是阿拉伯人,因此科学史上公认透镜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发明的。其实中华先民利用类似的原理制成的冰透镜应该比他们早得多得多。


    我们从上面这些材料中可以发现,中华上古无论是用金燧还是冰燧取火都离不开一种东西——艾。可以想象,在那个充满巫术神秘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这能引来天火的艾草会崇拜到什么地步了。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这种对艾的崇拜与太阳崇拜和火崇拜的确是直接相关的。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08:27

“台”与母性、生殖崇拜——再寻最古老的酒曲植物(3)



    东山嘴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兴隆庄乡章京营子村东山嘴屯,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5000多年,是第一个发现与女性崇拜有关的遗迹遗物的遗址,其中圆形祭坛遗迹是中国最早的古代祭坛之一。该遗址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原始宗教、建筑和艺术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艾草“冰台”的别名来源于“冰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的其他所有用途都和冰毫无关系。

    为什么叫“冰台”呢?要探究它命名之初包含的最原始的文化信息,关键在于对“台”字的理解。在这里“台”是“胎”的本字,就是说胚胎的“胎”在最早的时候和“台”都写作“台”,本是一个字,后来为了区分才分成两个字的。了解了这个文字发展的规律,艾在上古的别名中何以能够嵌入一个“台”(胎)字就很好理解了。就像女人具有孕育胎儿的功能,繁衍人类的种子一样,艾这种植物是可以引来天火,传播火种的。因为引火种的装置可以用冰制成,所以艾才被我们的先民又叫做了“冰台(胎)”。搞清了“冰台”的“台”和“胎”的关系,对于“艾”也能派生出“养育”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胚胎总是和养育、孕育这些意思联系在一起的。

    在上古特别是原始时期,由于受强烈的母性和生殖崇拜观念的支配,能和胚胎、养育、孕育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的事物和其名称,在中华先民看来都是非常神秘而伟大的东西,一如我们过去指出的那样,“在上古,事物的名称中含了“母”的义项往往都是最为神圣的东西”。《尔雅·释诂》:“胎,始也。”《风俗通》说:“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胎)也。”说明就连五岳之尊的泰山,其命名竟也与“胚胎”相关的。

    下面我们具体说说“台”。

    在中国古代,民间常常把不大高、圆圆的大土堆称作“台”或“坛”(坛即是台,《说文》: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因“台”的造型很像怀孕隆起的丰满的母腹,中华先民往往选择这种地方祭祀氏族高母,后来又演变为在“台”上祭祀祖先,即如“茅台”所以叫茅台,据考证就是因为那里曾有座长满茅草的土台子,是历代濮人立灯杆祭祀祖先的所在。

    “台”、“坛”的意象在民俗心意中积淀着强烈的上古母性和生殖崇拜神秘意味,这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明显的印记。侗寨的“萨坛”就是始祖母“萨玛”,客家“土楼”内总有的圆形土包叫“花胎”,蒙古族崇拜的敖包蒙语里本义就是堆子或鼓包……至于像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些地方虽已没有了明显的母性和生殖崇拜神秘意味也都是祭拜神灵的地方,应该是这种“崇拜”的“发展”。

    另外,至今汉语的台讳、台坐、台表、兄台、台鉴、台屏、台甫、台安、台候、台席等词语中,“台”都有敬辞的意味,也都折射出“台”当年曾经的神圣和伟大。

    说了这半天的“台”目的只有一个,端午的艾草,在上古不是个寻常物,最初是和太阳、火、母亲、人类繁衍这些令人景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15:04

鞠·蹴鞠——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4)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原始蓝本”。

   “鞠”从菊花名到酒曲名应该经历了一个“巫术意味愈淡”(闻一多语)科技意味愈浓的过程。它先是因被认为具有催生、化育的巫术功能而入酒用于祭祀,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混沌的巫术意识渐淡而科学意识渐渐从巫术的母体中萌生,当农耕社会到来,谷物逐渐成为先民们的主要食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发霉、发芽的谷粒浸泡在水里竟能生出酒来。先民们开始思考是什么物质使粮食变成酒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当时还不可能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这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他们断定一定有种东西在其中起作用,于是他们就把这种东西称作“鞠”。

   为什么叫“鞠”而不叫其它什么别的东西呢?首先因为制造祭祀用酒时要放进去“鞠”(菊花),其次如前所述,他们认为“鞠”是功能强大法力无边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断定,中华先民最初认为是“日精”的作用使谷物生成了美酒的。

   由于生酒要用发霉的谷物(或发芽的谷物),总有粮食霉变、发酵这样一个细节伴生,于是他们把霉变的谷物也称作“鞠”。

   谷物发了霉会生“毛”,上古还没有布衣的时候,先民们遮羞是用兽皮,所以有时也把长毛发的东西叫“衣”。《广雅·释草》:“石发,石衣也。”石发是一种苔藓类植物,王念孙疏《广雅》引古人的说法,“盖以其似发故有石发之名也”。这种长在石上像毛发似的苔藓正被古人称做“石衣”。从这个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齐民要术》中关于古代酿酒工艺中“生衣”、“上衣”、“黄衣”这些名称的来历了。

   上古或把有毛发的东西叫作“鞠”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前文提到的巫术舞蹈“蹴鞠”,目前已被国际足联确定为世界足球运动的源头,这里的“鞠”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太平御览》卷754引汉应劭《风俗通》记载说:“毛丸谓之鞠。”又引晋·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颜师古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扬雄《法言》也说:“捖革为鞠”。说明至少汉代的“鞠”是一种以熟皮缝制,内填以毛或其他东西的圆形实心毛球。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一篇帛书记载了“蹴鞠”起源的传说。大意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黄帝部落取得胜利,擒杀了蚩尤。为了发泄余恨,黄帝便将蚩尤的胃塞满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

   这当然是个传说,但这传说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是“蹴鞠”所以叫“鞠”应该是和有“毛发”相关的,此正与谷物发霉长毛的“鞠”是“事理相近,名即相同”。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17:19

蚩尤:中华上古“足球”第一人——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5)

《山海经》等典籍中记述的黄帝与蚩尤大战中到处充满了战争巫术。

    马王堆三号帛书记载的“蹴鞠”起源传说提供的第二条信息,对我们研究中华酒曲的发生也许更为重要,它告诉我们“蹴鞠”是和蚩尤相关的。藉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差不多可以断定,“蹴鞠”之“鞠”的命名应是起于5000年前的蚩尤部族。由于“蹴鞠”之“鞠”与“鞠糵”之“鞠”在命名之意上有“事理相近”的关系,联系前面一些文章中拈出的蚩尤、古苗人和中华谷物酿酒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也差不多可以断定,“鞠糵”之“鞠”的命名也是由苗人先民完成的。

    马王堆三号帛书记载的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蹴鞠”应该黄帝是“发明人”,是他创造了这游戏,其实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上古特别在原始时期这不是个简单的游戏,类似的做法被原始人认为是战争的双方用以破坏对方核心战斗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秘手段。

    原始时期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对赢得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的认识不是什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类,原始人认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完全是巫术高下的较量。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对原始战争的出征和结束仪式有这样的描述:原始战争的出征仪式,有舞蹈、斋戒、净身、禁欲、对军人家属的戒律、对敌人的咒语、能使军人免受伤害的护身符,目的在于到得鬼魂谅解的祷告。在战争结束以后,又有一些极其复杂的仪式,战胜者们借助这些仪式来防止敌人鬼魂的报复(他们尽力使敌人的尸体残缺或毁灭尸体就能做到这点),或以祷告的形式来安抚他们的魂灵,用仪式来清除军人们在战斗中受到的污秽,最后,或以占有战利品(如敌人的头、颅骨、上下颌、头发、头皮、武器等)来确立和显示自己获得的优势。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类战争最重视的是巫术,或向敌方施巫,或破坏敌方的巫术,已达到彻底战胜对方的目的。

    《山海经》等典籍中记述的黄帝与蚩尤大战中到处充满了战争巫术。黄帝请来水神应龙蓄水意在水战,蚩尤则以风伯雨师刮起狂风暴雨,最终黄帝让天女旱魃止住风雨战胜了蚩尤。怕蚩尤的巫术还继续起作用,黄帝还把他的尸体大卸八块,于是才有了“解州”这个古地名(罗泌《路史》说,“解”有解杀之义,其起因就是黄帝在这里解杀了蚩尤)。黄帝为什么要将蚩尤的胃塞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呢?其实和解杀蚩尤是一个道理,是一种对敌方巫术的彻底破坏。因为“蹴鞠”在当时决不是一种像后来发展而成的体育游戏,它是一种巫术,我们差不多可以断定,是蚩尤部族用于战争的很厉害的一种巫术,传说故事中黄帝的那些行为正是希望对这种巫术作彻底的“破坏”。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因此如果可以确定“蹴鞠”就是5000年前的蚩尤部族曾用于战争的一种巫术,那么至今苗人崇拜的远古第一祖先蚩尤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上古“足球”第一人,也是世界体育史上“足球”第一人。因为在原始时期,巫术,特别是一些关乎重大活动(如祭祀、战争等)实施的巫术,都毫无例外地掌握在部落酋长的手中的,对于一个部落来说,酋长即是最大的巫师。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19:55

“蹴鞠”初非游戏,实为原始巫术——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6)


明代杜堇所绘《仕女图-蹴鞠》

怎么知道“蹴鞠”最初不是一种游戏而是巫术呢?
    从理论上说,一种游戏只可能从远古的巫术活动发展、演变而来,相反不会从简单的游戏中生出原始初民至高无上的巫术来。这是我们推翻黄帝发明“蹴鞠”旧说的基本逻辑思路。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我们的推断,那就是,“蹴鞠”直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还是一种求雨的巫术舞蹈。至今刻在甲骨上的一段殷商卜辞,说的是,人们在庚寅那一天占卜,预兆吉凶,国王呼唤众人跳蹴鞠舞,跳完舞后,就下了一阵雨。史学界认为,它是世界上有关足球运动的最早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2000年以后到了殷商还是巫术,说明最初“蹴鞠”就是一种巫术而不是简单的“游戏”;既然在战争中出现,说明它还是很重要的巫术。而黄帝在大战结束后让士兵们实施的行为也只能理解为是一种破坏性质的“反巫术”,且“蹴鞠”巫术必为蚩尤所掌握。
    说蚩尤是最初掌握“蹴鞠”巫术的人,我们也可以拿出一些有力的证据。
    蚩尤作为部族的酋长和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是需要有些特殊本领的,否则难以服众。《龙鱼河图》说蚩尤“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点出了他作为领袖人物核心竞争力的两个方面。“制五兵之器”,说明是他首先掌握了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制出了铜兵器用于战争,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一点使他成就了战神的形象,历史上一直作为战神被祭祀。“变化云雾”,说明他作为农耕部落的首领熟悉气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春秋繁露·求雨》中说:“夏求雨……其神蚩尤”,可见蚩尤求雨的本领高强。而殷商的蹴鞠舞正是用于求雨的巫术,其来源应是原活动在中原一带的蚩尤九黎。
    殷人不独蹴鞠舞从蚩尤九黎来,其他一些求雨的巫术也或明显可以看出蚩尤文化的痕迹。在卜辞中,“舞”字毫无例外的都是应用于求雨。卜辞:庚寅卜,癸巳隶舞,雨?庚寅卜,甲午隶雨,雨?这里隶与逮音义相同,有“传递”的意思。这种“隶舞”在跳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众巫在鼓乐交相中传递香草。这个细节和《楚辞·九歌·礼魂》:“传芭兮代舞”,和今之苗瑶人在做完“盘王祭”后的“传花”程序正如出一辙。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21:03

“气象学家”的蚩尤——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7)

即使是比蚩尤晚了几千年的智慧的诸葛亮,当时也不完全相信自己的气象知识确定无疑地能“借”来东风,还要在江边设起祭坛,他应该更相信自己实施的巫术魔法的力量。

    说蚩尤是最初掌握“蹴鞠”巫术的人,最直接的证据还在于他不仅将这求雨的巫术用于农事还成功地用于了战争。这个证据促使我们从一开始就认定,“蹴鞠”不是黄帝偶然发明的一种游戏,而是原始战争中,战胜的一方对敌方战争巫术实施“反巫术”的一种军事行为。


    考察各种史料和传说的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最初黄帝都不是优势方。《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云:“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龙鱼河图》也说在这场战争中因黄帝仁义“遂不敌”蚩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场战役。《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次决战蚩尤使出了他的杀手锏——气象战,若不是黄帝请来了旱神女魃及时止住了大风雨胜败似乎还真未可知呢。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蚩尤在这次战役中能够“纵大风雨”应该是他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能够准确预报雨雪阴晴,娴熟的运用了气象战,就像诸葛亮准确预测到那个甲子日必起东风一样。然而即使是比蚩尤晚了几千年的智慧的诸葛亮,当时也不完全相信自己的气象知识确定无疑地能“借”来东风,还要在江边设起祭坛,他应该更相信自己实施的巫术魔法的力量。同样的道理,5000年前蚩尤在“纵大风雨”时也只相信他的巫术的法力,显而易见,这巫术必是他同样用于农事求雨的魔法手段——“蹴鞠”。


    蚩尤实施“蹴鞠”巫术“纵大风雨”险些大败黄帝,可以想见黄帝对这魔法应该不仅是恨之又恨,而且是惧之又惧的。战役结束后,黄帝解杀了蚩尤,是想从整体上破坏敌方的战争巫术。害怕蚩尤的“蹴鞠”巫术再次“显灵”,又特意将蚩尤的胃塞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笔者以为,这正是具体的对“蹴鞠”巫术实施的一种破坏性的“反巫术”。只是后人无法解释黄帝这个行为的用意,且因远古洪荒文献阙疑,不知道有“蹴鞠”这种既可用于农事又可用于战争的巫术,于是才有了马王堆三号帛书记载的“蹴鞠”起源传说的故事。


    那么说来说去,这“蹴鞠”巫术在原始时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或者说它具有哪些特点呢?马王堆三号帛书记载的故事只告诉我们三个信息点:胃,毛发,用脚踢。联系这三个信息点,结合我们前面一些文章对于蚩尤九黎文化研究的一些结论,笔者在进一步努力探索试图部分地还原原始“蹴鞠”巫术形貌时,发现这世上最原始的“足球运动”,最初竟可能也是与酒曲的发生、发现很有些关系的。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23:09

“蹴鞠”、“踩曲”足球生于造酒?——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8)


东汉酿酒画像砖

“踩曲”是酿酒工艺的概念,广义可指酒曲的制作;狭义的“踩曲”是指酒曲制作工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用人工将制作酒曲的原料踩踏成块状进而制出曲块来.典籍中利用曲模,用脚踏曲生产曲块至迟在北魏时期就有了专门的记载。

    现代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华上古“蹴鞠”尽人皆知,现在很少有人去怀疑这个结论了。倘若笔者在这里进一步提出,“蹴鞠”本是酿酒工艺名词,足球应生于造酒,读者诸君一定会感觉十分荒唐。

    提出这个荒唐命题,最初始于“蹴鞠”、“踩曲”这两对词语的比较。“端阳踩曲,重阳下沙”是最能代表茅台酒季节性生产的两句话。“踩曲”是酿酒工艺的概念,广义可指酒曲的制作;狭义的“踩曲”是指酒曲制作工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用人工将制作酒曲的原料踩踏成块状进而制出曲块来,茅台的“端阳踩曲”即此。不消说这里的“踩”就是“踩踏”的意思。其实原本“踩曲”就是叫“踏曲”的,《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记载西夏隋唐时期就规定酒曲由官府统一生产榷卖,无论京师、地边、地中,都设“踏曲库”、“卖曲库”负责酒曲的生产和销售。“曲”字的繁体写作“麯”,“麯糵”又作“麴糵”、“鞠糵”,这样看来“踩曲”、“踏曲”其实也是“踏鞠”。

    我们再看“蹴鞠”。《说文》:“蹴,蹑也”,“蹑,蹈也”,是有意识地踩踏的意思。《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蹴,蹋也。以足逆蹋曰蹴。”“蹋”同“踏”,因此“蹴鞠”又叫“蹋鞠”、“踏鞠”。

    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踩曲”的“踏鞠”,就是“蹴鞠”的“踏鞠”了呢?显然还不能,一个是体育运动,一个是造酒工艺,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然而汉语言史上一向有“事理相近,名即相同”的命名特点,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先假设“踩曲”和“蹴鞠”曾经可能是“事理相近”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拈出了“蹴鞠”最初是蚩尤部族用于求雨的一种巫术。这巫术当初是如何操作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人类学和人种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些结论告诉我们,人类童年时代用于求雨的巫术大抵都是采用了模拟的方式。古代的土尔扈特人认为,想要下雨就跳个舞,在舞中模仿电闪雷鸣,大雨瓢泼,雨就来了。弗雷泽《金枝》中大量的例证也都证明了这个特点。在中西伯利亚岛,求雨时高声喧嚷,互相泼水,用手拍打水面,或把一个翻转过来的葫芦放在水面上,用手指敲出声来模拟一场大雨而下的音响。新几内亚的哈马赫拉岛的塞萨利的克兰隆人保存了一辆青铜马车,当需要大雨时,他们就他们就摇动马车,模拟雷鸣,传说中得伊利斯国王萨尔蒙努斯将一个青铜大同拖在马车后,或用驾车驶过青铜桥面的办法制造雷鸣,同时用投掷火炬来模拟闪电。……那么,蚩尤求雨的巫术模拟了什么呢?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26:05

上古中华“足球”以牛胃制成?——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9)

“石烹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原始的烹饪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种在山西、陕西一些地区盛行的表面凹凸不平、吃起来香酥干脆,俗名石子饼、石头馍的薄饼,是用“石烹法”加工的,堪称原始烹饪技法的“活化石”。
   
    关于巫术的“蹴鞠”目前我们可以确切地说掌握了以下信息。一是殷商卜辞提供的那个反映“蹴鞠舞”的甲骨文字的象形,包含了“人足”和一个“球”(或是球状物)。另一就是马王堆三号帛书记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信息点:胃,毛发,用脚踢。

    把这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我们大致可以做出些判断了:首先,“蹴鞠”巫术当初最基本的动作就是“踢”(或踩踏)一个球状物;其次,这个球状物应该是只动物的胃,很有可能是牛胃,里面塞的是毛发,或是一些长毛发的东西。

    这判断的第一个方面好理解,因为正是在此巫术动作行为的基础上后来发展出了中华古典体育运动的“蹴鞠”。

    第二方面需要解释得就很多了。

    为什么我们判断蚩尤“蹴鞠”巫术,是用了一只动物的胃,很有可能是牛胃,里面放了些毛发或是长毛发的东西呢?因为黄帝实施的是破坏性的“反巫术”,他必须把这巫术的关键部分拿出来,并且采用一定的手段把它彻底销毁或破坏掉。就像今天环境受了污染首先要找到污染源,从源头清理一样。

    我们知道可用于原始巫术的东西在原始人心目中都是些非常了得的神秘物,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入“巫”的。胃在原始人的生活和意识中绝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动物或人体内的一个消化器官,它是有着特殊功用且很有些神秘意味的。

    民族学资料证明,在陶器出现之前,原始人煮食往往是用动物的胃作为容器,或采用石烹法,即在石器、木器内盛水和食物,然后不断地往水中投掷烧热的石块,将水煮沸。

    为什么偏偏用动物的胃来做容器烧制食品呢?《说文》:“胃,谷府也。”段玉裁注引《白虎通》:“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禀气,胃者谷之委也。”《黄帝内经·素问》:“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从这些解释来看,我们的祖先差不多把胃看作是一个“食品仓库”,也就是说选择它做炊具本身就是带有了一定巫术意味。位于查干沐沦河北岸珠腊沁村的蒙民过去每年的祭祀日为阴历5月9日,他们召福所用的是召福箭,召福箭的箭头穿着一口木升,升里装满的正是代表着牲畜福分的羊胃,从中可见在民俗心意中,胃也是具有很强的巫术功用的。

    为什么说很有可能是牛胃呢?因为蚩尤部族是牛图腾,不仅自视为牛,他族也认为他们都是牛的子孙。蚩尤施巫选择牛胃是欲借祖先的神力;黄帝摘出蚩尤的胃其实也视其为牛胃,而不是人的胃。“蹴鞠”之“鞠”从“革”,扬雄《法言》说“捖革为鞠”;颜师古说“鞠以韦为之”,这个“革”和“韦”最初却是牛胃做成的。

admin 发表于 2015-3-20 20:27:44

“蹴鞠”与“梅雨文化”——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10)

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一个人手牵象的形态。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象的记载。这片甲骨摹刻上半部分说的就是:获象 ... 今夕其雨 ...其雨之夕允不雨。意思是,抓到大象...今天晚上下雨吗?...下雨吗?到了晚上,应验了,没有下雨。说明我国古代在殷商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较温暖,曾经适宜热带动物的生存。

    炎帝、蚩尤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农耕部族,牛在农耕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牛是蚩尤图腾,胃象征天下粮仓,因此蚩尤选择牛胃做“巫品”无可挑剔。然而那牛胃中的“毛发”或长毛发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还要用脚去踩踏或踢,实在让人费寻思。我们知道上古求雨巫术都是模拟巫术,通过模拟下雨时的种种特殊现象来祈雨的,那么,解开上面这两个谜团,首先要搞清蚩尤求雨巫术的这些行为模拟了什么。

所有关于原始“蹴鞠”的信息都指向一个目标——通过人工造出高湿闷热的小环境让谷物生霉,以期用这种模拟的方式呼唤一个梅雨季节的神奇出现!笔者以为这是蚩尤求雨巫术的根本所在。
说到“梅雨”,自然会使人联想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烟雨景象来。或有人问,蚩尤不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么,怎么又和江南搭上界了呢?其实蚩尤部落在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接触之前,其活动区域范围大致在今黄河下游以南的济、淮流域地区,即使现在的“梅雨”也不仅只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包括淮河流域的。另据竺可桢、胡厚宣等多位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上古时期的气候特征探索得出的结论,距今约8000年—2500年前为温暖时代,黄河流域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气温较今为高,降水也比今天丰富,说明类于今天江淮典型的梅雨季节,在上古的黄河流域应该一度存在过。
梅雨季节充足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关键的,这时节在今之江淮大部地区是稻拔节孕穗关键时期,而偏北地区则是夏种作物在幼苗期,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就农事而言,梅雨正常年差不多就是江淮的风调雨顺年,反之则不堪。也正因为梅雨的重要,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加上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还形成了丰富的“梅雨文化”。
作为农耕部族的首领,蚩尤有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经验,他一定对“梅雨”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与精深的研究,干旱时求雨,希望老天再来个“梅雨”季节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因此,他的求雨巫术一定是对“梅雨”季节的某些特征现象的模拟。
“梅雨”季节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尧臣《梅雨》中的这几句诗再形象不过了,可谓是处皆生霉。因此,以江南梅子黄熟季节得名的“梅雨”,俗又称“霉雨”。
在干旱的环境里利用人工手段制造出梅雨季节特有的“生霉”现象,以期通过一种“模拟巫术”来求雨,这便是蚩尤的“原逻辑”思路。而这“人工”如何操作呢?是把谷物放入牛胃里(可能是新鲜的牛胃,包含残留的消化液可以促进谷物“生霉”),人用脚不断踢踏那牛胃,促其内部谷物摩擦升温而加速“生霉”。而发霉长毛是自然的,所以就有了那牛胃中的“毛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酒文化】走近神秘的“鞠”——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