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与“梅雨文化”——寻找最古老的酒曲植物(10)
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一个人手牵象的形态。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象的记载。这片甲骨摹刻上半部分说的就是:获象 ... 今夕其雨 ...其雨之夕允不雨。意思是,抓到大象...今天晚上下雨吗?...下雨吗?到了晚上,应验了,没有下雨。说明我国古代在殷商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较温暖,曾经适宜热带动物的生存。
炎帝、蚩尤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农耕部族,牛在农耕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牛是蚩尤图腾,胃象征天下粮仓,因此蚩尤选择牛胃做“巫品”无可挑剔。然而那牛胃中的“毛发”或长毛发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还要用脚去踩踏或踢,实在让人费寻思。我们知道上古求雨巫术都是模拟巫术,通过模拟下雨时的种种特殊现象来祈雨的,那么,解开上面这两个谜团,首先要搞清蚩尤求雨巫术的这些行为模拟了什么。
所有关于原始“蹴鞠”的信息都指向一个目标——通过人工造出高湿闷热的小环境让谷物生霉,以期用这种模拟的方式呼唤一个梅雨季节的神奇出现!笔者以为这是蚩尤求雨巫术的根本所在。
说到“梅雨”,自然会使人联想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烟雨景象来。或有人问,蚩尤不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么,怎么又和江南搭上界了呢?其实蚩尤部落在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接触之前,其活动区域范围大致在今黄河下游以南的济、淮流域地区,即使现在的“梅雨”也不仅只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包括淮河流域的。另据竺可桢、胡厚宣等多位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上古时期的气候特征探索得出的结论,距今约8000年—2500年前为温暖时代,黄河流域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气温较今为高,降水也比今天丰富,说明类于今天江淮典型的梅雨季节,在上古的黄河流域应该一度存在过。
梅雨季节充足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关键的,这时节在今之江淮大部地区是稻拔节孕穗关键时期,而偏北地区则是夏种作物在幼苗期,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就农事而言,梅雨正常年差不多就是江淮的风调雨顺年,反之则不堪。也正因为梅雨的重要,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加上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还形成了丰富的“梅雨文化”。
作为农耕部族的首领,蚩尤有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经验,他一定对“梅雨”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与精深的研究,干旱时求雨,希望老天再来个“梅雨”季节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因此,他的求雨巫术一定是对“梅雨”季节的某些特征现象的模拟。
“梅雨”季节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尧臣《梅雨》中的这几句诗再形象不过了,可谓是处皆生霉。因此,以江南梅子黄熟季节得名的“梅雨”,俗又称“霉雨”。
在干旱的环境里利用人工手段制造出梅雨季节特有的“生霉”现象,以期通过一种“模拟巫术”来求雨,这便是蚩尤的“原逻辑”思路。而这“人工”如何操作呢?是把谷物放入牛胃里(可能是新鲜的牛胃,包含残留的消化液可以促进谷物“生霉”),人用脚不断踢踏那牛胃,促其内部谷物摩擦升温而加速“生霉”。而发霉长毛是自然的,所以就有了那牛胃中的“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