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好酒并不能长期放,5年以上的白酒,喝起来的就没那种酒的感觉了。如果长期存放的是好酒,何以前人无人提及也无古酒流传下来?事实上,所有的年份酒都是骗人的,尤其是10年以上的年份酒或年份原浆,更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喝酒的人迟早会明白,存放越久的酒越没酒味。投资年份酒更是超级骗局。
投资白酒的人,是上当了,上了酒厂忽悠的当。道理很简单,我们看过无数传世的名画,数百年上千年仍然价值连城。但谁见过传世百年的白酒?传世50年的呢?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白酒越陈越好的概念,是近10年酒厂营销的策略,而不是事实。被人家忽悠了投资数十万上千万投资白酒,最后总会清醒的。
现在有专家说,酱香型适合久存,也是胡说八道的骗人。三年灾害期间,高层为了确保茅台生产,是特意发文调粮的。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白酒根本就没有陈酒好的概念。供应中南海的,也是随生产随供给的,而没有陈年酒的说法。皇权时代,最好的东西都进贡给朝廷了,但谁听说过进贡陈年酒了?都是新酿的好酒嘛!
高档酒不断提价,意图传递给公众一个信息:越贵的酒越好。这种观念,只不过满足了有钱人宴请官员的虚荣心。事实上,包括一线品牌在内的很多500元以上的白酒,质量根本不如很多乡镇的小酒作坊的产品。以前每斤10元的酒,很多都比现在百元的酒好。这个道理与烟草一样。
现在一些地方推出的每条1000元以上的所谓名烟,其实也都是骗人的花招。一支烟要5元以上,这不是烟,是虚荣心和骗局。早些年,乡村人抽的旱烟,用的是豆饼做肥料(注意,不是粪肥,更不是化肥),有虫子,是手工去灭,而不是农药。这种烟,现在农村里每斤干烟叶不到20元!哪个更好?
1997-1998年间,是中国白酒的一个阶段性高峰,当时的白酒也是供不应求的。酒厂加班加点生产,为的是多赚钱。6年后,白酒的产量下降了一半,高潮不再。靠的是后来的投资拉动,才有了新一轮的虚假白酒繁荣:高档酒被权贵阶层垄断,供不应求,但低档酒产量低价格低却供过于求。
既然上次高峰到现在不过15年,那些推出15年陈以上白酒的企业,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你们可还有1997年之前生产的白酒库存到今天的?如果是,说明你们有一个超级战略眼光的领导。这可能吗?所以,任何一家酒厂推出15年以上的酒,基本都是骗子。
白酒企业,骗子横行,却无人质疑,原因很简单,有一群大骗子喜欢他们的骗,因为这样可以笼络一些貌似傻子的超级骗子。一项工程,能赚几十亿,喝几十元的酒,哪好意思啊,一定要喝几十万的酒。于是,有钱的骗子买了骗子的高价酒,去骗那些有权的骗子。如此循环,白酒骗术遍天下。
年份原浆,50年陈酿,堂而皇之流行于世,为什么没有媒体质疑?高档酒而用食用酒精勾兑,为什么没有媒体揭露?因为白酒企业利润动辄数以十亿计,他们成本10元的酒可以卖100元,利润空间巨大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广告投入。谁敢得罪有钱的酒企呢?这便是白酒骗局横行至今的原因。
白酒年份酒的成功,鼓舞了各路骗子。最先出来骗人是说普洱茶,可以有100年的茶,竟然还能喝。后来崩了。再后来,阿胶也出来说年份。现在卖不动了。很快,黄酒也出来30年陈了,葡萄酒竟然落伍了。榨菜还出来了年份的!再再后来,投资白酒竟然成为产业,这可是古今中外唯我独尊的一个投资品种啊。
今天的白酒辉煌会在10年后成为永恒的笑柄。那时候,中国的投资不再增长甚至出现下滑了,官场清理干净了,数千万酒囊饭袋不能挥霍公款来喝酒也没有富人请吃喝了,再以后,老人一年死去近2000万,新人出生不到1000万。中国怎么可能还需要每年1000万吨的白酒呢?那时候,有人可以喝着年份酒死去了。
此前有家机构信誓旦旦看好一万亿市值的茅台。我在这里愿意赌1元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绝对看不到一万亿市值的茅台,不管通胀多么厉害。相反,我们一定可以在10年内看到1000亿以下市值的茅台。1元的赌注,谁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