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终都会在葡萄酒的质量中反映出来。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乳酸菌以及醋酸菌等。醋酸菌是能够生成醋酸的一类细菌的统称,醋酸菌病害是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易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微生物病害。 这种病害一旦发生,将导致葡萄酒中的醋酸等挥发酸含量显著升高,使葡萄酒产生特殊的令人不愉快的酸苦味,葡萄酒变得不能饮用,从而给生产厂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充分认识醋酸菌的微生物特征、影响醋酸菌生存和生长的葡萄酒环境及代谢规律等问题,对于预防葡萄酒醋酸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醋酸菌分类鉴定 1984年《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建立醋酸杆菌科,其界定条件为,在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醋酸杆菌科细胞从椭圆到杆状,单生、成对或成链。在老培养物中易呈多种畸形,如球形、丝状、棒状、弯曲等。 醋酸杆菌科包括2个属,醋酸杆菌属和葡萄糖杆菌属。其中醋酸杆菌属菌落呈灰白色、多不含色素,少数菌落粉红色。菌体杆状,直或稍弯曲,单个、成对或成链存在。周生或侧生鞭毛,衰老菌体形态多样。化能有机营养,专性好氧,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适pH为5.4—6.3。有的能合成纤维素,能将乙酸和乳酸氧化成CO2和H2O,喜富含酒精的环境。其中,与葡萄酒败坏相关的有醋化醋杆菌、汉逊氏醋杆菌、液化醋杆菌、巴氏醋杆菌等。 二 醋酸菌生态学 葡萄酒中的醋酸菌主要来源于葡萄浆果和酿造设备,这些醋酸菌包括: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的醋化醋杆菌(A.actei)、液化醋杆菌(A.Liquefaciens),汉逊氏醋杆菌(A.hansenii)和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以及葡萄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的氧化葡萄糖杆菌(G.oxydans)等种的细菌。 健康未被病害感染的葡萄浆果附着的醋酸菌的群体数量较少,大约为每克102个细胞,此时氧化葡萄糖杆菌为主体菌群。破损的、遭受病害尤其是灰霉病(Botrytis、cinerea)危害的葡萄浆果,醋酸菌的群体数量很大,约为每克106个细胞,此时醋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为主体菌群。 在新鲜葡萄汁中,氧化葡萄糖杆菌占优势,而随着发酵的进行,醋酸杆菌尤其是液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逐渐变为主导菌,这与它们优先利用的碳源有关。氧化葡萄糖杆菌优先利用糖作为碳源,而醋酸杆菌属优先利用酒精作为碳源,因而后者较前者耐酒精的能力高很多。 三 影响醋酸菌生存与生长的葡萄酒环境因子 3.1 pH值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pH值在5.0—6.5,而在葡萄酒环境中,醋酸菌往往能在pH3.0—4.0条件下生存和生长。但随着pH值的降低,醋酸菌的生长能力随之下降。 pH值与酒精间存在协同作用。巴氏醋杆菌在pH3.4时,耐12.5%的酒精,而pH3.0时,耐8.2%酒精。pH值能够改变醋酸菌的代谢行为,不同的pH值条件下,醋酸菌对葡萄糖、乳酸和酒精的代谢情况不同。 3.2 温度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30℃—35℃之间,但它也能在10℃时微弱生长,因此,较低的贮酒温度不能阻止醋酸菌的生长。 3.3 SO2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通常的SO2使用量不足以抑制醋酸菌的生长(25mg/L时能正常生长),因此,若通过添加SO2的方法来抑制醋酸菌的活动,其用量应不少于100mg/L。 3.4 酒精 醋酸菌最显著特征是能够氧化酒精生成醋酸,在葡萄酒酿造中,由于酒精成为了醋而使酒质败坏。 醋酸菌对酒精耐受能力差异较大。只有42%的氧化葡萄糖杆菌能够生长在5%v/v酒精的培养基中;在10%v/v酒精的培养基中绝大多数醋化醋杆菌不能生长;约有20%的巴氏醋杆菌可以生长在10%v/v酒精的培养基。有些醋酸菌可以耐受10%v/v—15%v/v的酒精度。 3.5 O2 醋酸菌是一类专性好氧微生物,进行呼吸代谢时,O2作为电子传递链的终端受体,当葡萄酒暴露在空气中时,很快在酒体表面结成一层醋酸菌膜,逐渐加厚沉入酒中,产生很强的挥发酸,为葡萄酒的第一大病害。 更有甚者,对葡萄酒进行短暂泵送或转罐时,酒中的醋酸菌菌体数量显著增加。 醋酸菌可以利用醌和还原性色素代替氧作为电子受体,完成氧化反应,所以可以在厌氧或半厌氧条件下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