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67|回复: 4

关于黄酒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3: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黄酒,本来不想说太多的,既然说开了,那我想发表一点思考:
1.根霉能产酒精。既然自己酿酒了,那酿酒微生物这门科学,必须学好,一些常识的东西,必须知道,比如:根霉不但是糖化菌种,还能酒化(根霉能产酒精,但效率没有酵母高,但结果是一样的),比如米曲霉、根霉、红曲霉、黑曲霉、河内白曲、酿酒酵母,汉逊酵母、鲁氏酵母、乳酸菌、各种杆菌不一而足,酵母的代谢途径这些太高深的就算了,没有这些基础,靠经验,是没有前途的。
2.黄酒的精髓是麦曲(黄酒曲)。这里涉及美拉德反应。传统黄酒是要用麦子做曲的,一般自然接种或加入2%的母曲,曲的最高温度为50左右,基本属于中高温曲的范畴,在高温下,淀粉(还原糖)和蛋白质(氨基酸)在微生物的协作下,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了黄酒独有的香气,如果没有麦曲,中国黄酒的灵魂就没有了,别和我说什么根霉糖化+葡萄酒酵母,没有高温美拉德反应,都是虚妄,那不是真的黄酒。
3.中国黄酒陷入困境。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是采用菌种糖化,边塘化边发酵。传统黄酒需要麦曲,但大量蛋白质的引入,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1)味道太浓,发苦,不好走出国门,需要大量时间窖藏,以缓和各种杂味,成本太高,还卖不起价格。(2)大量氨基酸引入,会使黄酒中含氨基甲酸乙酯(致癌物)进一步升高(氨基甲酸乙酯还和发酵温度、杀菌温度等相关,所以国际市场不接受。
4.日本清酒的自我救赎。同样是双边发酵,日本清酒为什么能走向国际?看看小日本干了什么,(1)培养清酒专用水稻,他们发现,米越精白,酒越好,为此,他们选育了清酒专用水稻,个头很高,米粒中蛋白质分布靠外。(2)将清酒专用大米磨掉2/3,用1/3的米心,进一步提高精白度(其实就是降低蛋白质含量,越好的米,蛋白质越低)(3)培养专用的米曲霉,专用的酵母(清酒12…号)(4)低温巴氏消毒……..,这样,双边发酵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
5.中国黄酒的歪门邪道。黄酒的ID不能丢啊,至少可以忽悠不懂的人,什么养生壮阳泡酒,反正怎么赚钱怎么来。传统麦曲制酒太费事,成本实在太高了,算了,用黑曲霉、根霉糖化吧,就是高级醇高一点而已,但我便宜啊。颜色不对怎么办,没事,加点焦糖色,人家可口可乐也加的。味道差一点怎么办,没事,发酵时候,加点汉逊酵母或鲁氏酵母进行,黑心点直接加香精,良心点可以兑一点传统黄酒进去,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新黄酒”
6.中国黄酒的出路。(1)研究制麦曲新工艺,进一步提高糖化效率,同时降低有害物质。(2)培养黄酒专用大米,降低蛋白质含量。(3)培育中国特色的黄酒酵母(4)推广瞬间高温杀菌工艺,进一步降低氨基甲酸乙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09: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釀酒界院士做的事,我们只是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1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消费者,关心的不是酒怎么酿造出来的,是好不好喝!套用句话,我不想知道怎么来的,就想知道怎么没的。

黄酒之所以势衰,大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口感。窖藏多年,成本垫高,不利于快消。

生存还是死亡,在于能不能进化,让大家接受。

没喝过日本清酒(也好像喝过,度数不高,是不是真的就不清楚了),我想味道的丰富性绝对不会比黄霉多。也可以看作是酿造酒的一种。

自酿朋友们,各种混搭,无非就是在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更高的成功率,更丰富的口感。这些也都可看作是自发的改良。

古代的各种发明创造,大多经历过这样一群爱好者们不懈的努力,多年后,出个杰出的人才总结草根们的经验,让技术和技艺有大的飞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03: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酿酒似乎看起来不错,也应该属于黄酒一类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00: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这世界的理论很多 近代科学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也没解释清楚 跟着他们学 自己也别想都搞清楚 至于壮阳之类的药酒路线 属于传统医学 没有济世利人慈悲之心 是很难学进去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酿酒吧 ( 公安网备41172102000150号/豫ICP备12020028号-1 )

GMT+8, 2025-4-20 09:48 , Processed in 0.0396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