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汉时酒 于 2020-5-7 12:47 编辑
本帖抛开个人恩怨,纯粹谈技术,不含任何感情色彩,勿做过度解读。
谦虚是进步的必要条件,什么时候都不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否则技术只会停滞不前。“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中国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当然包括技术,近代以来,技术落后,究其根源,和古代皇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无关系,认为新型技术是奇淫巧技,不足挂齿,以致近代的中国史是一部屈辱史。
技术的进步和人的认知关系密切,拿酿酒来说,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同,酿酒看似简单,随随便便都能出酒,真深究起来,可控不可控因素非常多,有些操作也许是在失误之后,将错就错,有了创新。比如芝麻香型工艺,糖化温度60℃左右,正常浓香大曲糖化都强调不超38℃。“酿酒造醋,到老不敢称师傅”,正是这个理。即使做了几十年,有些瓶颈也很难突破。所以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动不动就喷,别人的说法做法可以拿来参考。当然我从未否认,个别即使乱喷的,仍有可取之处。
原料不同设备不同,工艺也不尽相同,书本上,网络上的知识,只具有参考价值,即使我发的帖子,给你具体的数据,也只能参考,非要比葫芦画瓢,那到最后只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举几个栗子吧,酿酒之初,对粮食的理解很简单,不发霉,不是陈粮就行,后来一个朋友给我讲,高粱有美国的,有澳大利亚的,有国产的,不同的高粱处理方法不同,甚至会影响到出酒率。有些高粱是筛选过的,颗粒大的卖给酒厂,小的卖给散户。其他诸如设备,曲,工艺,一样水很深,我只能说,学习,一生难有止境。
谨慎细心,酿酒之初,随便搞,随便出酒,含水率忽高忽低,稻壳随意添加,只不过可以看做是熟悉流程的练手。随后记录详细到泡粮时间,泡粮温度,泡粮结束粮食重量,蒸粮时间,蒸粮后粮食重量,凉饭后粮食重量,糖化后粮食重量,诸如此类细节多不胜数,都需要逐一记录,并不断对比改进。谨慎细心是在酿酒过程中时刻保持实验的严谨态度。一直以来,我都把每次酿酒当做是一个个实验。
提高酒质永无止境,少一些自大,少一些谩骂攻击,少一些商业目的,把酿酒吧打造成一个纯粹的技术交流平台。我想这也许是老王创立这个酿酒吧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