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0|回复: 3

中国酒文化之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7 17: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酒文化之弊
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有了规模化的自然发酵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那时候受制于农耕技术的低下,不会有太多的粮食用来酿酒,水果不易储存,酿成酒才不会浪费,所以应该是以果酒为主。到了汉唐盛世,酒成了士大夫和权贵们的必需品也是当时的奢侈品,名人雅士们以酒为戏,借饮取乐。被称作“酒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常常对酒当歌,流传千古的诗篇大多是酒后所做。诗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其酒名远不如李白,但此子嗜酒却较之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杜甫十四五岁时酒量便大得惊人,世称“少年酒豪”。 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是个十足的酒徒,放着好好的县官不当,借口不为五斗米折腰,跑回家自己酿酒赋诗去了。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朋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他甚至把酒视为“佳人”、“情人”,朝夕相对,日咏夜吟。后世的苏轼,辛弃疾等等都是酒鬼,可见酒精的刺激的确使古人脑洞大开,激发灵感,创作出优美的诗句。不过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皇帝身上就会被形容酒池肉林,荒淫腐化了。可见当时的士大夫们的价值观也是双重标准,吼吼。当然百姓亦不可靡费于此,所以从汉代酒税就开始征收了,唐中叶至宋末以专卖为主,征税辅之。北宋仁宗时期酒税和专卖所得甚至高于盐税,可见当时嗜酒之风日上。

低度的果酒,葡萄酿,黄酒如果不是过量饮用,还是对人身体有益的,黄酒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糖、醋、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葡萄酒可以活血,扩张血管,直接饮用是没有降血脂的功效的,需要搭配洋葱。 啤酒还有液体面包的美誉。随着蒸馏酒技术的传播和不断改进,酒的度数也越来越高,至于何时出现的高度白酒,研究者众说纷纭,有人说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不过大家质疑最多的是《水浒传》里描述北宋时期的武松喝了景阳冈的十八碗酒还能上山打虎,这酒应该是低度的黄酒之类,如果是蒸馏的白酒的话早就翻了,还谈什么打虎上山,早就喂了老虎了。所以北宋时期蒸馏酒应该不是凡品,至少没有普及到乡野。不过宋辽因檀渊之盟和平一百多年, 榷场 的设立,使宋辽两国从战争对立引入和平通商,当时从辽国进口的‘梨花白’为权贵们青睐(据传为萧太后赐名),并为其一掷千金。辽宁省法库县西南的叶茂台的一座辽国公主墓中,出土了木塞蜡封口的白瓷注壶,里面的液体,经化验就是白酒。而且出土的辽国文物来看,某些酒器上还有制酒的图形,里面就有粮食蒸煮后经料池发酵和蒸馏的工艺。这些肯定还是继承前人的经验所得,所以蒸馏酒的工艺还是可以推到唐代,只是当时未必是中原地带汉人生产,经贸易所获不多,所以只有少量记载,不为常人所得。

自从有了蒸馏酒的工艺,白酒的度数也是越来越高,到了近现代,有了 老白干、闷倒驴、霸王醉……国人喝的白酒已经可以高达70多度(西北王酒78度),就像酒度越高酒越香醇似的,国外甚至有用纯酒精(90多度)调制鸡尾酒的做法,其实这种高度酒普通人恐怕难以下咽,甚至有灼伤食道的风险。以体重75公斤的人测算,摄入50g酒精体内含量就可达到0.05%,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大量饮酒,能危害生殖细胞,导致后代的智力低下,过量的饮酒还会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笔者曾经去血液中心献血,考虑到头一天晚上喝了小半杯白酒,应该不到一两,就隔了一天再去,可是先检测的转氨酶还是很高,工作人员面带愠色都怀疑有肝炎了还来献血!继而又问是不是喝酒了?我回答都隔了一天了,而且不多,很多人晚上醉酒后第二天恐怕就开车上路了啊。护士说再过一个星期来吧,于是过了一星期再去终于合格了,可见酒精对人体的伤害还是挺持久的。专业的研究机构说明,酒精在人体的代谢大约5%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还有5%通过呼吸排出,这也是交警用呼吸检测仪查酒驾的原因,剩下的90%都要仰仗肝脏排毒。在肝脏内,酒精,也就是乙醇要先经过“乙醇脱氢酶”的处理变成乙醛。酒友们可能更熟悉甲醇,它对身体的毒害甚于乙醇。之后乙醇会继续被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处理成乙酸,也就是醋酸。醋酸就可以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这也是脂肪肝的成因),或者是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被消耗掉。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关注甲醇的成因,因为总有自酿酒产生甲醇多的说法,其实酿酒的工艺无论是作坊、家庭自酿还是酒厂工艺都是大致相同的,酿酒原料中含有的果胶质是甲醇生成的基础,它主要集中在原料的表皮,所以酿酒在选择原料上一定要把麦子、玉米脱皮,大米不需要,高粱因果胶含量低,一般都是带壳蒸料。将原料预先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清洗,去除粮中酸味和部分可溶性果胶质,将原料通蒸汽30分钟左右,也可去除甲醇。氨基酸脱氧和发酵原料的霉变,会产生甲醇,不过这在家庭自酿中恐怕不会出现,我们只怀疑某些唯利是图的厂家,嘿嘿。另外,初蒸出来的“头酒”甲醇含量偏高,要掐头去尾。有些人认为头酒好喝,但是甲醇含量不可小觑,还是少饮为妙。

那么饮酒对人体有如此危害,大家为什么还会暴饮无度呢?史上那些嗜酒的名人其实结果都不太好,李白40多岁才由贺知章和公主的推荐才进入翰林院,成为皇帝的御用文人。之前怀才不遇总是喝酒解闷,履新后也不改这毛病,经常都喝得烂醉,据说有一次,李隆基找李白来写诗,差太监去找李白,结果李白喝得醉成一滩泥,根本叫不醒。最后没办法,给李白从头到脚浇了几桶凉水,李白强撑着写了几首。李白喝醉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过不少过激的事情,比如“力士脱靴”。这可能是李白失宠的最大原因,终于在干了两年后被皇帝打发走了。辛弃疾也是“醉里挑灯看剑”,一味长期饮酒,直喝得患了酒疾,口渴、舌燥、嗜睡、弱视,为弃其疾,只好戒酒。张飞酒后失徐州,酒醉经常随意鞭笞兵将,最后被部将范疆张达所杀,拿着他的首级献给东吴去了。可见史上酒后误事,贪杯生疾的故事就很多了,不过古人的酒量可比不了我们现代人,不仅仅现在的酒度数高,而且网上受到各大酒厂的资助出现了一批豪饮者,从一开始的二斤哥,三斤哥,四斤姐,这个暴饮的记录不断刷新 ,最后到十斤哥,这些人都是一种喝法,把所有的酒倒进大碗或是盆里,一口气喝完,这些视频带来了无数的点击,给酒厂带来知名度,当然也给视频的主角带来了无尽的伤害,因为超过两斤的饮酒,人类的身体就会产生中毒反应,直接损害的就是肝脏。中国已经有近70年的和平,和平的年代总是使人们更加富足,富贵生骄奢 ,所以国人对酒的消耗也是逐年增加,众多厂商的“酒文化”也是大行其道,把历史上的诗人名句跟自己的品牌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史上的豪饮者多是悲情人物,或是晚年悲凉。中国的消费增长—酒功不可没,可是这种无节制的饮酒给社会带来什么?医院里的肝病患者逐年增长,粮食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酒后伤人,喝酒死亡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喝酒的文化是不是过头了? 既然高度白酒会造成如此伤害,国人为膜就如此钟爱?估计九零后、零零后的崛起并成为社会的主流后,这个问题才能缓解,因为他们大多数真的对酒不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现在的主流们不能改变这社会的交际方式,又要关注健康如何解决呢?
婚宴,聚会,单位接待总要把酒言欢,可是小饮怡情,暴饮伤身,应酬多的人把喝酒当成负担,人们在少不了酒精的刺激同时又要保持健康,因此解酒饮料应运而生,这也算是亡羊补牢了,当然重点还是要少饮。在众多的解酒饮料中纯植物无添加的并不多见,有个叫做九芝宝的植物饮料,宣称解酒能力超凡,当然解酒的原理就是通过一些植物的药性促进肝脏产生两种酶,用来分解乙醇形成乙醛继而分解乙醛形成醋酸被人体代谢掉,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也能迟缓酒精的吸收,维持体液平衡。这种植物饮料还是源于李时珍古方中的解酒汤—九芝饮,这方子民间传闻救过醉酒狂躁的楚太子,获救的太子夫妇赠送黄金万两资助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9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看,事物在发展,中国在发展,酒在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08: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酒厂的文化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附加值而已,自酿酒圈子里才是真正懂酒爱酒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3 1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文化不行了,而是赚钱文化勾兑起来,变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酿酒吧 ( 公安网备41172102000150号/豫ICP备12020028号-1 )

GMT+8, 2025-4-20 09:11 , Processed in 0.0444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