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OENO 发表于 2016-9-7 09:32:10

「智酿普及」你误会葡萄酒了吗?

葡萄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可有的消费者却因为不了解她们而时常产生误会,影响选购与饮用。来看看消费者对葡萄酒一些常见的误会,你中了几枪?
红酒或干红≠葡萄酒
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红酒”或“干红”代替了“葡萄酒”。如果按照颜色来分类,葡萄酒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60%,而白葡萄酒与桃红葡萄酒总共约占40%。而且由于红色往往与喜庆、幸运相关联,在商家的炒作下,红葡萄酒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巨大,远远超过了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的总和。
那“干红”又是什么呢?“干”型葡萄酒是指含糖量(以葡萄糖计)小于或等于4g/L的葡萄酒,那么“干红”指的就是一类含糖量(以葡萄糖计)小于或等于4g/L的红葡萄酒。
标有A.O.P.或D.O.P.≠高品质
稍有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的葡萄酒酒标上常常标有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字样(2009年以前为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ée,现仍有部分使用),意为法定产区葡萄酒。法国有“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其他欧洲国家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D.O.P.体系(2009年以前为D.O.C.或者D.O.C.G.,现仍有部分使用)。在商业宣传中,把A.O.P或者D.O.P.的葡萄酒等同于高品质的葡萄酒,那么上万元一瓶和几十元一瓶同为A.O.P.的酒,就实在无法判断A.O.P.所要传递的信息了。实际上,A.O.P.标识是指法定产区的葡萄酒,也就是说生产该酒的葡萄来自该法定产区,酒的产地也在该产区,葡萄品种为指定的欧亚种等等。但是由于葡萄品种本身的差异,每个产区风土的差异,酿酒技术的不同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同为A.O.P.的酒,价格会从几十元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
橡木味≠高品质
在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桶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橡木桶的成本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也往往价格不菲。橡木桶可以增加酒的风味,经过烘烤的橡木中有独特的香气物质,可以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柔化单宁——因为橡木具有微透气性。但并非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陈酿潜质,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可以通过橡木桶的陈酿来提升品质。有的果香浓郁、简单易饮的葡萄酒如果勉强使用橡木桶使葡萄酒获得橡木味,反而会使酒显得很不平衡。此外,有橡木味的葡萄酒不一定都入过桶,也有可能是通过使用橡木条、橡木片、橡木粉或橡木香精产生了橡木味。
干红葡萄酒的味道≠酸和涩
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干红葡萄酒的印象仅限于酸和涩。不可否认,对于一些葡萄成熟度不够、相对简单的干红葡萄酒,葡萄不成熟的酸味和单宁不成熟的苦涩感会比较突出。但是采用成熟度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酿造的应该是平衡而协调的葡萄酒,有红色或者黑色水果的香气,有的还有烘烤、烟熏、皮革、蘑菇等复杂香气。过酸、过涩、过甜等都不是干红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甜葡萄酒≠带甜味的葡萄酒
很多自酿的葡萄酒由于其添加的外源糖分没有全部转化为酒精,而在发酵未完全的时候通过骤冷或过滤酵母或添加SO2的方式终止了发酵,使得残糖含量较高,酒在喝的时候甜味突出。这种甜味迎合了很多消费者的口感,但有时会破坏酒的整体平衡,使得酒比较黏腻、呆板。在葡萄成熟度合适的条件下,这种中途停止发酵的方法也可以生产出一些品质优良的半干葡萄酒(含糖量大于4g/L最高为12g/L,甜度口感大概类比桑葚初红,不一定准确,下同),或半甜葡萄酒(含糖量大于12g/L最高为45g/L,甜度口感大概类比桑葚熟透紫红)。
那品质卓越的甜葡萄酒又是怎么回事?甜葡萄酒是指含糖量(以葡萄糖计)大于45g/L的葡萄酒。它们的糖分均来自葡萄果实本身,主要有以下几种浓缩方式:一是葡萄在适宜条件下感染贵腐霉,在其作用下,通过蒸发浓缩果实的糖分、酸度与风味物质。二是葡萄在成熟以后留在葡萄树上(不进行采摘),天气足够冷时将其冰冻,那么压榨时,冰结晶排出,产生浓缩的葡萄汁。三是葡萄成熟以后留在葡萄树上或者采摘以后放在竹篾席上进行风干,浓缩糖分、酸度及风味物质,这个过程叫做passito。因此,酿造甜酒所用的葡萄不仅含有很高的糖分,其酸度、香气等风味物质也进行了高度浓缩,所以甜酒含糖量虽高,但酒整体非常平衡,质量卓越,因其珍贵,价格不菲,有时被称为“液体黄金”,享誉全球的有法国的贵腐酒、德国的TBA和加拿大的冰酒等。

酒瓶内出现沉淀≠葡萄酒变质
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造而成,里面含有天然的色素、酒石酸等,经过长时间的储存,可能会出现沉淀析出,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必为之担忧。此外,一些老年份的波特酒,在装瓶前,未过滤,无下胶,所以瓶中也会出现沉淀,饮用之前需要醒酒。但是如果瓶内出现絮状、丝状的悬浮物、沉淀物,可能会影响葡萄酒的质量,就要当心了。
冰箱≠良好的储酒环境
很多消费者由于家中没有储酒柜等专业的储酒设备,就将葡萄酒长期存放在冰箱中“保鲜”,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葡萄酒打开以后不能尽快饮用的情况下,延长葡萄酒寿命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瓶塞重置并将其储存在冰箱里,但这只能延长葡萄酒几天的寿命,还是要将其尽快饮用。对于需要长期储存的葡萄酒,则要保持储存温度在10℃到15℃之间,平躺放置,避光保存,避免震动。冰箱里的低温会损害葡萄酒的品质,因软木塞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变硬且失去弹性,从而造成密封失效,进入瓶中的空气会使酒腐坏,若是起泡酒则会丧失气泡。
醒酒对于任何酒都是必需的?
有时候去朋友家做客喝酒,或是在餐厅用餐时,酒都会被倒入醒酒器后呈上来,好像所有的酒都必须经过醒酒,是这样吗?到底什么酒需要醒酒?醒酒时葡萄酒与清新的空气接触,充分呼吸,葡萄酒中的单宁会逐渐氧化,其香味也会随着氧化的过程逐渐散发出来,而葡萄酒的口感也会变得更加醇厚和柔和。此外,醒酒还可以将酒液与沉淀分离。所以一般情况下,年轻强壮的红葡萄酒需要醒酒,还有就是沉淀了很长时间的酒需要醒酒。
不需要醒酒的情况有哪些?年轻的干白、桃红、半甜或甜型酒不需要醒酒:干白通常是最不喜欢空气的,空气会氧化干白使其清新的花果香气变得混沌;年轻的桃红还有半甜、甜型的葡萄酒一样都是以清新、自然的花果香气为主,这类香气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长了就会散失,所以不需要醒酒。起泡酒不需要醒酒:起泡酒的特色就是它一连串的气泡,开瓶之后气泡会逐渐失,如果将起泡酒也去“醒酒”的话,那就加速了气泡的散失。一些加强型葡萄酒不需要醒酒:一些氧化型的加强酒比如雪莉(Sherry)、马德拉(Madeira)等,由于其氧化性且经过下胶过滤装瓶后不产生沉淀,因此无需醒酒;但是没有经过下胶过滤的年份波特酒和晚装瓶年份波特酒中的瓶中陈年LBV需要滗酒去除酒里的沉淀。
起泡酒≠香槟

去超市或葡萄酒专卖店选购葡萄酒时,一些不太专业的服务生会说我给你推荐一款智利的香槟吧,性价比很高。智利还有香槟?起泡酒到底和香槟有什么区别呢?香槟产于法国香槟区,由霞多丽(Chardonnay)、黑比诺(Pinot Noir)、莫尼耶(Meunier) 三个主要葡萄品种采用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酿造,所以香槟年轻时比较轻盈,有丰富的水果风味,但是陈年后会有浓郁的酵母自溶、黄油、饼干的香气。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产区即使是采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上述三个品种酿造的起泡酒也不能称为香槟。此外,起泡酒的酿造方法还有转移法(Transfer Method)、罐式法(Tank Method)、阿斯蒂法(Asti)等,葡萄品种还有白比诺(Pinot Blanc)、白诗南(Chenin Blanc)、品丽珠(Cabernet Franc)等,这些方法比传统法更简单,成本低,酿造的起泡酒果香浓郁,性价比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酿普及」你误会葡萄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