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重酒”到“九酝春”---酒文化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文景路一工地发掘一座西汉墓时,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两件鎏金青铜钟里保存着2100年前重达26公斤的西汉美酒。
专家们在鉴赏西汉美酒
酿酒师深度品闻绿色古酒
立即封存绿色古酿
到了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和酿酒工艺整体细化与提高,中华酒的品质大大提高,酒的度数从典籍记载和近年出土的汉代美酒的实证情况来看,应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曾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晋献给汉献帝,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春酒请奏》中说:“臣具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滤去曲滓,便酿……三日一酝,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法,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九酝春酒”简单地说就是用“九酝法”酿造的春酒。何为“九酝”?“九酝”就是“九酿”,即分九次将酒饭投人曲液中。《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普遍采用了这种方法,即所谓分次酿饭下瓮,初酿、二酿、三酿,最多至十酿,直至发酵停止酒熟止。这种方法是中华酿酒和发酵史上著名的补料发酵法(又称“喂饭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
就今天茅台酒举世无双的独特工艺来看,其基酒生产可概括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要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从中也能窥见对汉之“九酝法”承继的某些痕迹。
“九酝”显然比周时的“三重酒”工艺上细化了多,由于先酿的对于后酿的饭可以起着酒母的作用,且酿造时间较长,酒的度数自然比过去要高了。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文景路一工地发掘一座西汉墓时,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两件鎏金青铜钟里保存着2100年前重达26公斤的西汉美酒。据当时媒体报道,有考古学家还尝了尝,说:“酒味挺浓!”据当时西安市考古所所长孙福喜介绍说,史书记载,西汉早期产的酒有时一天不喝就要变质发酸,即所谓“日昃不饮,酒必酸”,而这批酒历经2000多年却并未发酸变质,说明酒的质量很高。中国黄酒学会会长毛显照等专家也指出,从色、香、味、格上来看,这的确是好酒,如果发酵不好,不可能这么清纯;酒长期不变质,说明酒的度数的提高和当时酿造技术的进步。史载汉代九酝酒法酿造的酒“香美势力,倍胜常酒”,可能就是出土的这种美酒。
由是可以看出,中华酒到了汉代,酒的度数的确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西汉美酒的颜色——
美酒出土时为青绿色的液体,使人们不由想到“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据了解,文献也记载说古代有绿颜色的酒,那么西汉美酒呈绿色是其本身的颜色吗?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对此予以否定,他认为,西汉美酒的绿色是铜离子的颜色,而不是酒本来的颜色。
2003年8月陕西省专家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西汉美酒呈翠绿色并不是铜离子的作用,而是一种叫“叶绿素铜钠盐”的元素在“作怪”。他们提出西汉美酒应为用猕猴桃酿造的果酒。著名酿酒师乔福成发现,用传统工艺发酵后的猕猴桃酒与西汉美酒有着相同的深褐色沉淀,而且它们的酒精度也基本相似。
乔福成经过反复实验后说,人们常见到的铜锈是绿色的,但随时间推移,铜锈一旦离开铜体,就发生过度氧化,绿色会日益加重加深成为黑色。今天工业化生产的氧化铜,即为黑色粉末,而不是绿色。氧化铜溶于酸而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醇。他认为,西汉美酒的绿色来自于氧化铜溶于酒液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专家实验证明,猕猴桃汁经过长期发酵后,会呈现浅褐色。在这种汁液中加入铜离子后,就会生成一种名为“叶绿素铜钠盐”的物质,这种物质使汁液呈翠绿色。乔福成认为,促使西汉美酒呈绿色的物质就是“叶绿素铜钠盐”。
2000多年前的美酒还能不能饮用——
专家普遍认为,西汉美酒本身不宜饮用。有些专家则明确表示,西汉美酒不能饮用。并称,经过2000多年,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已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另外,它还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