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山人 发表于 2018-10-20 14:06:52

古代度量衡

本帖最后由 天冬山人 于 2018-10-20 14:11 编辑


“度量衡”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孔子家语》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夏至战国,度量衡制度最终成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度量衡,汉承秦制。《汉书·律历志》以黄钟累黍法对度量衡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   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陶弘景作为东晋医药大家,其著作的《本草经集注》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巨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后世本草延其说。

《汉书》《千金要方》关于剂量的灵活应用:病轻用药须少,痾重用药即多。凡用药皆随土地之所宜。根据疾病的深浅确定药量的大小。
宋后煮散剂流行,造成古方汤液存而不用的局面,
附: 度:10分=1寸,10寸=1尺,十尺=1丈,10丈=1引
      量:4圭=1撮,5撮=1龠,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石
      衡:累 24铢=4分=1两,16两=1斤,30斤=钧,4 钧=1石。
目前中医界常用的几种折算方法:
一、根据明清以来临床常用量估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张介宾(古一两为六钱)、王朴庄(古一两,今七分六厘)、陈修园(古一两折今三钱)、——清徐大椿《医药源流论》(两钱)、汪昂《汤头歌诀》(一钱)——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1979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目前多数官方教材1两=3克,1升=60~80毫升或18~30克。
二、根据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换算
清.王朴庄《考证古方权量说》—— 陈家骅《经方药量管窥》、
1斤=126克,1两=8克
三、根据药称折算
1959年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1974年《金匮要略语译》折合了《中国度量衡史》的1两为13.92克重量和《新修本草》中的药称说,
1两=6.96克?
四、根据古代货币和重量间接核算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朱晟《古今汤方剂量异同》、1973《中医名词术语选释》、1977《中药大辞典.附篇》、1979《简明中医辞典》,新莽货币1两为13.67464克,嘉量14.1666克,将两者平均得出
1两=13.92克,1升=200毫升
五、根据古代衡器和量器直接核算
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1983.12柯雪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贾文成《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根据近年来出土汉代衡器核算
1斤=250克,1两=15.625克,1升=200毫升
六、根据经方制药和疗效实践
柯雪帆:桂枝汤?药水、药互相比例适当。?翁充辉1981《芍药甘草汤新解》,毕明义1986《重剂甘草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60例》,王华明198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林文谋198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甚效》、毕明义1985《剂量按古方兑换,疗效有桴鼓之应》、张保富1986《重剂经方的临床应用》、周龙妹1989《重剂经方医心病》、幸良诠1989《重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枳实治疗心衰50例次》……等数十篇。
1两=13克
其他:1979高等医学院中医教材《方剂学》1两=9克;《中医方剂大辞典》1两=16.13克;

秦1斤=250克,1升=200毫升,1尺=23厘米,西汉 1斤=243克    新莽,1斤=222.73克,1尺=23.1厘米,1升=200毫升,东汉1斤=250克,东魏、北齐,1斤=445.46克。隋,1斤=668.19克
感慨:经方从王叔和“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效如桴鼓”“覆杯而愈”导致明清“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带来的对传统医学思想的否定,希望另辟蹊径,从而步入误区,中医逐渐一蹶不振,再也难现汉唐时的风采,不禁令人扼腕而叹。日本学者渡边熙感叹:中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均对经方剂量作了深入的研究,却忽视了经方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次性?咀煎药法,
参考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意义,经方本原剂量问题源流)《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和《中药临床处方用量控制》《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
郭明章《张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及配伍比例的研究》、芦琴《秦汉间药物计量单位的考察》
吴翠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郝万山《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张同振1987《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朱晟1956《古今汤方剂量异同》吴怀棠1961《汉今方剂剂量在临证应用时折算之探讨》、顾铭印1987《经方药物剂量之我见》、杨世权1987《伤寒论运用附子规律探讨》、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源流述论、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
已阅:何丽清、傅延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药标准度量衡单位考察》《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药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考察》,柯雪帆1983.12《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陈家骅《经方药量管窥》、清.王朴庄《考证古方权量说》、贾文成《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蒋士升《伤寒论、金匮要药物剂量研究概况》、丁毅2012《经方50味常用药物在宋朝用量研究》、宋延强2011《金元四大家对经方50味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研究》、宋佳2011《经方50味常用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芦琴《中药剂量发展源流浅析》、马家驹《浅谈经方药物剂量问题》

其他:
1方寸匕=12立方厘米,1撮=2毫升,(张同振1987《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 1方寸匕=10刀圭=5毫升(赵有臣1961《方寸匕考》)
栀子14枚=35克,枳实4枚=32克,顾铭印1987《经方药物剂量之我见》、

叶网 发表于 2018-10-21 20:11:25

看不明白,一直对古书上的升,斗,对应现代斤很迷茫。本地老家酿酒还是有用升和斗,称米时一斗就是7斤,已经沿用几百年了,只是和书上查到的数值对不上。

世界水手 发表于 2018-10-22 07:34:01

本帖最后由 世界水手 于 2018-10-22 07:35 编辑

体积(重量)各地的标准不同,以当地县级规定的为准
一搬以升为基准,升以下有"二各半"向上就是斗,石
长度单位到是全国统一的,最小单位是寸,寸以上是尺,尺以上是丈
面积和货币单位也全国统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度量衡